日前,gybrand机构发布了2024年《中国城市百强榜》,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国际影响力等7大维度,权威评选出中国百强城市。
二线城市大洗牌,在新一轮城市竞速赛中,潍坊跑出了第25名的不错成绩。
早在2021年,有媒体将包括潍坊在内的扬州、绍兴等9个城市归为“伪二线城市”,文中提到:伪二线城市,本质上是三线城市,因为gdp达到一定水平,才被误认为是二线。在城市等级划分中,城区规模和gdp要综合衡量,不可偏废。
三年后的今天,潍坊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二线城市,发展答卷掷地有声。
1
城市的崛起归根结底只有两种原因,一是地位的能级,二是市场的力量。
从地位能级看,潍坊并没有直辖市、强省会城市等行政地位为城市带来的资源优势,潍坊这座定位清晰、辨识度高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独特的进阶之路:
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厚积发展底气、交通优势打开经济发展大通道、向海图强大有可为……这些发展优势,并非靠其他地方的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也不是有先发的激励政策,而是潍坊秉承创新实干的城市基因,把握发展时代节点,乘胜而为,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发展底气。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进击二线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就是工业的硬实力。
作为全省制造业头部城市,潍坊家底厚、跑得快是不争的事实。潍坊探索实践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把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凝成一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刚刚公布了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潍坊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个,新增数量创历年之最。
冠军企业的数量、质量一直以来都是衡量某个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潍坊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总量达到27个,居全省第2位;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增量和总数连续3年保持山东全省第一。
如果说单个企业只是一个雄兵,那么千企万企的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所向披靡的集团军。
潍坊按照“互为上下游、形成产业链”思路,推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持续推动建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配套协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次成长、滚动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的多链协同,人才和科创这些关键变量,变成了潍坊先进制造业的最大增量,打在产业发展的靶心上。
可以说,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协作这两点,是城市崛起的“双轮”,而且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互为促进。实际上,无论是制造业集群的崛起和城市之间的产业协同或辐射,都主要是市场力量自身发挥作用的结果。
潍坊的崛起更多基于一种民间的、平等的横向协同和资源共享,而非基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赋权或者资源倾斜。
2
站稳二线新高地,意味着潍坊正式成为了超级地级市后备军,如何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找准定位,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增强竞争新优势?
一是业务聚焦。企业发展需要心无旁骛攻主业,城市亦然。
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是潍坊的两大当家主业,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在全国的地位自不必说,先进制造业近年来也形成了一个有趣又振奋人心的现象:目前,a股市场上共有29家潍坊企业,覆盖机械制造、造纸、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等诸多行业,市值总计超过3000亿元——这说明潍坊版的“隐形冠军概念股板块”正在形成,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辨识度越来越高。
正如潍坊大大小小的企业挂在墙上并付诸行动的发展愿景:通过业务聚焦和持续深耕,向“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冲刺。潍坊这座城市也在向着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加速迈进。
二是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回归”浪潮中,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端制造“流入”同时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潍坊的制造业企业,无论是“旗舰”还是“舢板”,一出海,都有看家的航海本领,都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不仅如此,潍坊还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现代农业在这里实现了跨越发展,已形成以高端农产品加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冷链物流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预计未来,现代农业、开放型农业将成为潍坊新的经济增长点。
逐梦寰宇,征途是星辰大海,秉承坚韧的品格和奋发的决心,以新质生产力锻造城市竞争力,潍坊,不负期待。(文/海小岱)